踏入二十世紀,醫學發達使人類壽命越來越長,人口老化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,特別是歐、美、日 本等發達國家,老齡化問題一直是各國致力解決的大難題。以日本為例,根據2005年的統計顯示,1.3億人口當中,有超過兩成人年齡在65歲以上。反觀香 港,在追求生活享受及「貴精不貴多」的家庭生育觀念影響下,香港出生率之低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,人口老化問題只會加倍嚴峻。不少人已經意識到日後退休時很 可能會出現「僧多粥少」的情況,有限的福利將被龐大的老齡人口瓜分,屆時政府是否有足夠資源來應付需要仍是未知之數。在人口加速老化的前題下,提早儲備足 夠的退休金變得更為重要。
此外,預期壽命的延長,亦為計劃退休計劃帶來額外的變數。根據2006年中期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 男性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83年的72.3歲,增加至2003年的78.6歲;而女生的平均預期壽命則從78.4歲增加至84.3歲。由於大部份財務策劃 皆以上述數字來制訂退休後生活年期,從而計算退休所需的資金及投資回報率等,因此港人預期壽命延長,所需的退休開支及預算亦會相對增加。要早日實現退休的 夢想,及早計劃是必須的。
根據世界銀行的說法,退休儲蓄來自三大支柱:政府提供的福利及援助、私營管理的供款計劃及自願性 個人儲蓄及保險,其中強積金屬於第二條支柱。單從金融的角度來看,強積金計劃是成功的。從2000年底推出以來,計劃已累積的管理資產接近1,200億港 元,而仍以每月20億港元的速度增加中。強積金的參與率亦相當高,超過九成半的合格人士都有參與供款。不過或許大部份人已經意識到,單靠強積金每月供款月 入的5%及僱主供款的5%,並不足以提供一個理想舒適的退休生活。建議把強積金視作退休後的生活補貼,而非唯一的收入來源。正因如此,社會大眾須養成自發 性作長期儲蓄及投資的觀念,即為世界銀行退休收入的第三條支柱。
(3) 退休策劃及變數
現時退休財務策劃大多按照客戶的情況,以特定的計算方法為退休所需資金提供一個初步分析。不過, 投資者應該明白計算結果往往不是絕對的,而往往會出現一些變數。因此,如果想更有系統地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打算,了解計算方法背後所用的假設,及其局限性與 不足就顯得更為重要。例如計算退休金額時通常會假設投資回報會平均地增長;然而,現實中投資回報則有高低起伏,在計算年期以十年甚至二十年為單位下,實際 回報與計算結果出現誤差的機會相當大;計算通脹亦一樣,由於只能以平均數來假設,得出來的結果跟現實往往有一定出入。
同時,為了貼近實際情況,退休儲備計算亦應容納越多細節越好。例如將一些突發性及巨額開支預算納 入計算之內,包括子女的大學費用、家人紅白二事開支等,又或處理有時限性的開支,如預計於若干年後會停止供養父母或子女、供滿樓宇按揭貸款等。透過全盤考 慮各項因素所帶來的影響,才能夠為自己訂立一份周全的退休計劃。
您打算甚麼時候退休?您預計退休的日子有多長?您需要多少錢過退休生活?不同人會有不同答案。如 果可以的話,每個人都希望選擇過自己渴望的退休生活模式。要實現退休計劃,首先要了解本身的退休目標、財務負擔、生活方式及可承擔風險的程度,及早採取正 確的投資策略、定期檢討及重組風險平衡的投資組合,這樣才是正確面對退休應有的態度。以下是一些簡單的投資技巧助你早日達成退休目標﹕
根據非正式統計,港人如果要安享晚年,退休金額動輒需要五百萬港元。對於一些低收入甚至部份中產 人士,五百萬並不是一筆小數目。不過正如上文所說,如果能及早採取正確的投資策略,上述金額實際上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要知道越早開始個人儲蓄習慣及退 休策劃,退休目標便能夠越容易達成,而其中的關鍵在於「複息效應」。複息是現代理財一個重要概念,利息除了會以本金計算外,新得到的利息同樣可以生息,因 此俗稱「利疊利」。隨著年期增加,複息效應亦會越為明顯。假設投資每年的回報率為10%,每年投資金額為12,000港元,如果只按照普通利息計算,每年 回報只有1,200港元,10年亦只有12,000港元的回報,40年後連同本金將會有62萬港元,整體財富增長十分有限。不過按照複息方法計算,10年 後回報約有7.1萬元,個人整體財富變成19.1萬,20年後19萬會變成68萬,30年後68萬再變197萬元,40年累計增長將高達11倍,意即48 萬元的本金,最後會變成531萬元。複式增長的力度有決定性的影響,所以懂得運用複息效應,令儲蓄回報更上一層樓並非難事。
(表一)
|
|
按單息計算 |
按複息計算 |
|
投資年期 |
投入金額 |
累積金額 |
累積金額 |
相差 |
10 年 |
12 萬 |
13.2 萬 |
19.1 萬 |
5.9 萬 |
20 年 |
24 萬 |
26.4 萬 |
68.7 萬 |
42.3 萬 |
30 年 |
36 萬 |
39.6 萬 |
197.4 萬 |
157.8 萬 |
40 年 |
48 萬 |
52.8 萬 |
531.1 萬 |
487.3 萬 |
所謂平均成本法,是指不論市場價格的高低,定時定額地作投資;跌市時由於價格較低,可吸納較多股 份或基金單位,而升市時則相反,購入的單位相對會較少。隨著時間增長,平均成本法能夠緩和市場波動的影響,有效減低股票或基金的投資成本。現時不少投資者 並沒有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,來判斷入市或離場的時機,很容易跌入高買低賣的陷阱。對他們而言,採用平均成本法作投資能降低短期錯誤決定入市所造成的損失, 長遠而言更能有效減低投資風險。而越來越多人承認平均成本法的重要性,並以此作為長期儲蓄及投資的重要機制。
消費者委員會在04年報告指出,消費者對強積金或其它基金的認識和理解上仍有待加強。不少投資者 仍把保本基金或保證基金放入投資組合內,而這類基金往住不能跑贏通脹。過於保守的投資策略,長遠只會令投資者蒙受損失。投資較進取的基金,例如均衡基金和 股票基金,短期內表現或許會出現波動,不過就長遠資本增值而言,能夠爭取較高的回報。
年輕人風險容忍度較高,在理解自己的目標及可承受的風險能力後,可考慮將部分資金投放在高風險產 品上;隨着年紀漸長,真正進入退休時,可以逐步將高風險產品於投資組合內的比重調低。至於投放資金的比例,則要視乎本身的實際情況,進取型的投資者可考慮 將大約七成半至九成的資產投放在高風險產品上,即使是均衡型的投資者,也可將四成半至五成半的資產放在高風險產品上,關鍵在於持續參與投資,時間可以形成 一種槓桿原理,回報可以抵消通賬,以應付晚年日常及突發的開支。
上述資料及數據謹供參考,並不構成任何投資的邀請或建議。我們對以上資料及數據的準確性沒有保證。投資涉及風險,投資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。投資者在投資前應參閱有關基金售股或理財計劃章程。